淮红戏原名清音,俗称旱船调。因其主调为[满江红]而得名淮红,它汇集了明清以来,苏北、苏南、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近百种,故又有“百曲”之称。它产生于清朝中后期,发源于宿迁的宿豫、宿城,流布于沭阳、泗阳、泗洪及其周边的睢宁、淮安、涟水、灌南等地。
淮红戏唱腔属于曲牌体的结构形式,它基本上是以[满江红]为主体曲牌,采用串腔手法,有机地联缀着若干首不同的民间曲牌,形成“声乐套曲”演唱较为完整的故事。在清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组合形式《五瓣梅套曲》必须用[满江红]开始,[叠板]、[落板]结束。淮红戏的主奏乐器是高胡,打击乐一般采用京剧编制和京剧锣鼓经。淮红戏突出的特色是使用小瓷碟子进行伴奏,小碟子音质选用与剧中主要曲牌音调的高低相同与接近,敲击碟子的节奏比较丰富,能表现各种感情的需要。淮红戏的唱本多根据民间故事传说编撰而成,故事情节生动,语言质朴风趣,道白使用宿迁地方方言,乡土气息浓郁。淮红戏最初的表演现形式,一是坐唱,二是伴以花船演唱,至今仍保留着它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。
淮红戏是宿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,它剧目丰富,唱腔柔润优美,曲调清丽委婉,曾同丹阳的丹剧、海门的山歌剧,被誉为江苏戏曲“三枝花”,并被载入《中国戏曲大辞典》。但目前,由于社会的变革,文化科技的发展,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。淮红戏亦受到冷落,演唱的人越来越少,濒于灭亡的危险。
淮红戏是我区特色传统戏曲,是我省民间文化的一个瑰宝。最初的演唱形成有两种:其一为“坐唱”,其二为“歌舞”。
一是唱腔:淮红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的结构形式。它基本上是以满江红为主体曲牌,采用串腔手法,少部分为板腔体。有机地联缀若干个不同的民间曲牌,形成“声乐套曲”,演唱较为完整的故事。在清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组合形式《五瓣梅套曲》,必须用[满江红]开始,[叠板]、[落板]结束。这种组腔方式已成为淮红戏的基本规律。其主要曲牌有:“满江红”、“凤阳歌”、“鸳鸯句”、“穿心子”、“上河调”、“小河调”、“剪剪花”、“小郎调”、“数落”、“罗江怨”、“银纽绿”、“关东调”、“八角鼓”、“魏调”、“杨柳青”、“鲜花调”、“八段锦”、“道情”、“莲花落”、“十杯酒”、“梳妆台”、“补缸”、“太平年”、“数落板”、“垛子赶板落腔”等。
二、剧目唱本
流传的民间传说唱本有《水漫金山》、《陈妙常追舟》、《潘金莲拾麦》、《僧尼下山》、《叩百子》、《瞎子算命》、《小货郎》、《渔樵耕读》、《自在人》等,这些唱本故事情节动人,人物形象鲜明,生活气息浓厚,闪烁着民间艺术纯朴的光彩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演的现代题材的小戏有《月下操练》、《送塘泥》、《采莲船》、《争肥记》、《血泪仇》、《插路标》、《齐走阳关道》、《拆路障》、《换药》、《出礼》、《双卖锅》;移植现代戏有《家庭公案》、《十里香》及整理改编传统戏《太平图》、《双下山》等剧目。
三是伴奏:
1、乐队编制:淮红戏的主奏乐器是高胡。乐队编制有二胡、中胡、杨琴、琵琶、三弦、竹筒、唢呐、笛、大提琴等。打击乐器一般采用京剧编制和京剧锣鼓经。另一特色是使用小碟子进行伴奏。小碟子的音质选用与剧中主要曲牌音调的高低相同与接近。敲击碟子的节奏比较丰富,能表现各种感情的需要。
2、伴奏方式:淮红戏伴奏方式:以主胡演奏采取套子(加花法)手法,其他乐器用腔伴奏法,有时采用正、反弓拉法。乐队在伴奏时常用“八唱繁伴奏,唱筒伴奏”,使伴奏与唱腔自然形成民间,支声复调的效果。
服装、道具、刀枪把子、旗子、云牌等基本与京剧相同。
伴奏乐器:
主奏: 四胡(高胡);
其他伴奏: 二胡、中胡、杨琴、琵琶、 三弦、竹筒、唢呐、笛等。
打击乐器:板鼓、大锣、二锣、钹、木鱼、小瓷碟子等。
代表作品:流传的唱本有:《水漫金山》、《陈妙常追舟》、《潘金莲拾麦》、《僧尼下山》、《叩百子》、《瞎子算命》、《小寡妇上坟》、《游春》、怕婆》、《活捉》、《观灯》、《小货郎》、《渔樵耕读》、《洞宾戏牡丹》、《自在人》等。
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有:《月下操练》、《送塘泥》、《采莲船》、《争肥记》、《血泪仇》、《插路标》、《拆路障》、《齐走阳关道》、《二憨送布》、《换药》、《出礼》、《双卖锅》、《花轿落门台》、《说宿豫唱宿迁》等。
移植的剧目有:《家庭公案》、《十里香》等。
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:《太平图》、《双下山》等。
传承方式、传承谱系:
第一代(嘉庆年间):程二;
第二代(同治、光绪年间):吴敬斋;
第三代(清末民初年间):梁邦杰(编、演)罗运章(编、演);
第四代(民国初年至1949年前):宋吕庆(编、演)陈加棠(编、演)、钱祥(乐队);
第五代(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七十年代初):李占魁(编、演)傅锦佩(编、演)、王茂学(乐队)刘汉杰(编、演)、蔡士民(编剧)、于庆堂(司鼓)、陈友洋(演员);
第六代(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):梁生安(作曲)张志清(剧本)杨静(编剧)郑奇恩(编剧)杨佑智(导演)杨士圣(乐队)李文章(乐队);
第七代(当前):杨邦彦(作曲)刘献奎(编、演)、罗绪文(编、演)于洪南(主胡)、王理德(主胡)、马丽(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