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婚丧喜庆习俗】宿豫境内婚丧喜庆习俗讲究较多。旧俗婚姻须先经过“提亲”和“传喜”,由亲友或媒婆为未婚男女两家撮合提亲,双方家长认可,则请占卜者推算男女生辰八字五行命相。如命相合,即“传喜”订婚,然后双方可择吉日成婚。现在年轻人恋爱自由,但当地依然沿袭过去一些习俗。婚期定好后女方准备嫁妆,男方定日子准备迎亲、成亲。仍保留成亲后回门等习俗。丧葬有戴孝、报丧、入殓、设灵堂、“转土地庙”、正吊送火、出殡、安葬、圆坟、做七等习俗。生育方面,妻子生育后,丈夫送糕点、糖果和染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。岳父家亦回赠生鸡蛋、米、面、油、糖及小孩衣物等。小孩满月和周岁,亲友送钱物祝贺,主家设宴款待。做寿是人到50岁开始,而实际到49岁时即做50岁的寿辰,俗有“做九不做十”之说。
【传统节日】春节 从腊月二十左右就开始过年活动,其间人们忙着买年货、磨面粉、蒸馒头、做豆腐、炸丸子,还要“除尘”、“祭灶”,所以民间有“年忙月忙,过年最忙”说法。过去,最穷人家也要想方设法蒸馒头,有“不吃馒头也要蒸(争)口气”的谚语;豆腐的“腐”是福的谐音,是百姓盼望年头幸福的意思;年货还必备鸡、鱼、肉、蛋等,自制肉丸,寓含“年年吉利、岁岁有余、圆圆满满”之意。
正月初一 早晨开门,即燃放鞭炮,大人小孩穿戴一新,幼辈向长辈拜年,同辈之间互相恭喜。这日最讲吉利,禁忌吵嘴、打架、骂人。这一天人们一般不干活,不打扫卫生。早餐是除夕晚上包的元宝(饺子)和汤圆。“元宝”喻新年发财,如果谁吃到内藏硬币的元宝就喻示当年他(她)要“发大财”。在煮饺子时,必须留一部分生“元宝”,以示在新的一年里,全家人工作、学习“步步高升”。
境内喻初二为“姑爷、姑娘节”。各家各户都忙着把已婚的姑爷、姑娘接回家。有的姑爷初二主动上门给岳父母拜年。从初三开始,家家户户忙着接亲戚。访朋友,邀请邻里喝“新年酒”。喝年酒一直延续到正月底。
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,也是最热闹的民间传统节日。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,到十八落灯结束,中间夹着正月十五闹元宵。旧俗上灯要敬神,先在土地庙前竖栏,挂红灯笼(今已废)。姑娘出嫁要送灯,年轻小伙要舞灯(指龙灯、马灯),小孩子玩灯。灯的品种各式各样,有风灯、跑马灯、霓虹灯。有的在灯上挂谜条,供观灯者有奖竞猜。俗语:上灯圆子落灯面,正月十五过小年。
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,又称龙抬头。天刚亮,各家各户都在自家门外,用草木灰画出大圆套小圆的圆圈,每个圆圈中撒上一把粮食,企盼新年“五谷丰登粮满仓”之意。这一天,家家菜肴必备豆芽,传说吃豆芽是“吃蝎钩子”,吃了可防蝎子蛰、毒虫咬。晚上,家家户户炒玉米花,俗称炒“虫眼”,意为炒死害虫,可获农业丰收。有属“龙”或“蛇”的人家,因“龙“”蛇”也为虫类,为免“炒虫眼”伤及家人,“炒花子”事可改为二月初一晚上进行。是日,家家接闺女吃馒头。
清明节 俗称鬼节,扫墓祭祖。这天清早,家家在门前檐上插嫩柳枝。早饭后,家中长辈携带儿孙,用篮子拎着几碗菜,一壶酒,扛着锹锨,提着纸箔,上坟去祭扫祖先。选坟前一块平地,放好供品,烧化纸箔,洒酒奠拜,至此,祭扫就算完成。清明时节,境内妇女、姑娘和孩子还有戴柳的习俗。有民谣说“清明不戴柳,死了变黄狗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机关、学校和团体在清明节这天,组织干部学生和群众集体到烈士陵园祭扫,缅怀先烈,寄托哀思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
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,俗称五月节。晨起,家家门前插艾条、菖蒲。主屋门前挂“五毒”(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癞蛤蟆)纸饰。屋内旁边悬判官钟馗像,以辟邪祛病,此种驱五毒的习俗今已废。俗称五月为毒月,毒月不结婚、不造屋的习俗已消亡。是日,家家吃粽子。小孩穿老虎鞋,手腕、脖子和脚脖均系五彩绒线,肚脐和肛门涂雄黄,用艾叶、菖蒲等“百草头”浸泡的热水洗澡,意为防止毒虫和疾病侵害。成年人多饮雄黄酒,并把雄黄、粽子、红糖、黄瓜、萝卜、咸蛋等置于阳光下,晒正午时。午后,城镇老幼成群结队到东关口京杭运河西岸观赏“划龙船”。“划龙船”习俗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,其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。
六月六 预庆丰收,有“六月初六,猫狗洗浴,晒晒粮食,晒晒衣物”之说,俗称晒福(伏)。是日,人们盼望晴好天气, 若遇上阴雨天, 则预示下半年雨水多,年成不佳,民谚云“六月六,晒龙衣,湿了龙衣烂蓑衣”。
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, 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。 是日,人们观天气,看云变,如适逢落下雨滴,则是牛郎与织女相会时流下难见难舍的情泪。20世纪 90 年代后期,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。
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,又称中元节。中午各家备有较为丰盛的菜肴, 餐前家人上坟焚烧纸钱祭祀亡灵,有“七月十五,家家祭祖”之说。此俗沿袭至今。
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,俗称八月节,又叫团圆节。 节前人们喜用月饼馈赠亲友,祝亲朋好友“圆圆满满”,中秋这天家家买月饼,中午吃丰盛的团圆饭晚上赏月,用月饼、苹果、柿子、西瓜做祭品敬月亮燃放鞭炮庆贺丰收,全家老小欢聚一堂。
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,俗称九月重。 旧时有登高饮酒、赏菊等习俗,后渐不复传袭。但九九相重,有长寿之意。 1989年我国决定以每年的重阳节为敬老节。是日,政府官员会在这天登门看望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,并送上慰问金。 子孙们会对老人有敬重表示。
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。是日,居民举行祭祖活动,烧扎彩衣,敬烧冥钞,以此祭奠亡人。
大冬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 境内有冬大(于)年的说法,故又称大冬。 大冬有敬祖习俗,与清明节、七月半类同。 境内群众这天吃番瓜,“番”与“翻”同音,称吃番瓜可以转运,还传说这样可以御风寒、治头疼腰疼,此俗至今仍有。
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, 传说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,各地僧尼取五谷杂粮煮斋粥敬佛,以示纪念。民间效仿成俗,称之吃“腊八粥”。是日中午,居民多用五谷杂粮加蔬菜等煮粥进餐,此俗现已淡化。
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四,境内过祭灶节,有官三民四说法。 即官宦人家(多为大姓)的祭灶日为腊月二十三,一般人家为二十四,船家为二十五。 祭灶节主食是祭灶饼,它是用小麦面烙出圆饼。晚饭前须先“祭灶神”,喻送灶神上天庭。 祭灶之日,家家户户除尘、刷墙、洗衣服、清洗家具。 俗话说有钱没钱,干净过年。 祭灶除尘等风俗沿袭至今未变。
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(或二十九)是一年中最后一个传统节日。 除夕晨起, 各家在大小门上贴春联(俗称对子), 大门两边墙壁和室内家具上都贴上倒“福”,示意“福到”。 另外在门上方贴上剪纸作品(即门吊子),有的在门前挂上灯笼。除夕,全家团聚进晚餐(俗称吃年夜饭),过团圆节,年夜饭前,要先上坟烧纸祭拜祖宗。饭毕,家庭主妇即忙于包初一早晨吃的饺子(俗称“元宝”),并把一枚硬币包在“元宝”之中,然后全家老少围在一块叙家常,同时家庭中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,长辈给小孩发红包(压岁钱),一直玩到凌晨子时(又叫守岁),方才各自休息。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,多数人家一边守岁,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,待零时钟响,燃放鞭炮和各式烟花,庆贺新年的到来。